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暮春: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
- 残花:凋零的花朵。
- 路危:道路艰险,此处可引申为人生道路艰难。
- 思理:思考治理(自己的人生或事务)。
- 病中身:身患疾病的身体。
- 吴楚: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 苏张:指苏秦和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口才和谋略著称。
- 梦里蘧(qú)庐:“蘧庐”指古代驿站上供人休息的房子,这里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整句表示在梦中觉得得失都变得不真实。
- 糟粕(pò):指废弃无用的事物,此处可理解为表面上无价值的东西。
-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 梧桐:一种落叶乔木,常被视为高贵的象征。
- 樲(èr)棘:酸枣树,多刺,常被视为低贱的象征。
- 场师:园丁。
翻译
骑马踏着凋零的花朵,又到了暮春时节,在人生道路艰难且身患疾病之时,我不禁陷入沉思。我在这江南地区为官,惭愧自己的才能比不上战国时的苏秦和张仪。在梦中,觉得得失都如虚幻,书案上看似无用的东西,却隐藏着治国的方略。像梧桐那样高贵的和如樲棘般低贱的事物不知有多少,但有很多却未被真正认清,就像园丁难以分辨所有植物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暮春时节,身处病中,对自己的人生和才能进行反思时所作。诗的首联通过“马踏残花”和“病中身”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暮春时节的萧瑟氛围以及作者身体不适、心情沉重的情境。颔联中作者将自己所处的江南地区与春秋时期的吴楚之地相联系,又自惭才能不及战国时的苏张,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颈联以“梦里蘧庐轻得失”表达对得失的一种超脱看法,而“案头糟粕隐经纶”则暗示表面上看似无用的东西,可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尾联以“梧桐”和“樲棘”的对比,指出世间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就像园丁难以完全认清所有植物一样,蕴含着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含蓄,透露出作者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洞察。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