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春巴江舟中

· 苏葵
去年冬孟此行舟,一别青山又半秋。 山色却缘三月好,江声不管二更愁。 何当今古闲圈套,赚过乾坤好日头。 欲著谁家双木屐,直从衡岳到罗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冬孟: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mèng)
  • 此行舟:这次乘舟出行。
  • 半秋:半年。
  • :因为。
  •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 圈套:指计谋、陷阱。
  • 赚过:骗过,胜过。(zhuàn)
  • 乾坤:天地。
  • 双木屐:一种木制的鞋子,古人常穿着登山。(jī)
  • 衡岳:衡山的别称。
  • 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境内。

翻译

去年农历十月我在这船上出行,与青山分别后又过了半年。山色只因三月的美好而显得格外迷人,江水的声音却不管二更时分人的忧愁。为什么要陷入今古的闲杂圈套之中,胜过天地间的美好时光呢?想要穿着谁家的那双木屐,直接从衡山走到罗浮山。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在巴江舟中的感受为主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间琐事的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回忆去年冬十月的出行,点明时间的跨度,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山色却缘三月好,江声不管二更愁”这两句运用对比,美好的山色与二更时的忧愁形成反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接下来,诗人质疑为何要陷入无谓的圈套,浪费美好时光,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想要穿着木屐尽情游历的愿望,从衡山到罗浮山,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往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思考,同时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苏葵

明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