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丰往龙南过竹高岭作

登登已度几嶙嶒,鸟道萦回尚未平。 宪节双穿青霭去,轺车多傍白云行。 山如盔甲偶然事,民习干戈遂得名。 司牧倘能兴道化,贪泉宁浼隐之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嶙嶒(lín céng):形容山势高峻。
  • 宪节:古代官员出使时所持的符节,用以证明身份。
  • 轺车(yáo chē):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多用于官员出行。
  • 盔甲:古代战士穿戴的防护装备。
  • 干戈:古代兵器,泛指战争。
  • 司牧:古代官职名,指地方长官。
  • 贪泉:传说中喝了会让人变得贪婪的水泉。
  • 浼(měi):污染,玷污。
  • 隐之:指隐士,这里比喻清廉的人。

翻译

我登上了高峻的山岭,山路曲折回旋,尚未平坦。 官员们手持符节,穿越青色的云雾,轻便的车子在白云间穿行。 山峰形状像战士的盔甲,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 而这里的民众习惯了战争,因此这个地方得名。 如果地方长官能够兴起道德教化, 那么即使有贪泉这样的诱惑,也无法玷污清廉之人的纯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穿越山岭的旅程,通过山势、官员出行、地方风俗等元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诗中“山如盔甲偶然事,民习干戈遂得名”一句,巧妙地将山形与战争联系起来,反映了当地因战争而得名的历史背景。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以及对于清廉品质的坚守,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