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

· 杨基
十里烟光湿翠苕,二分春色到花朝。 无人快击华奴鼓,有伴同吹弄玉箫。 遍地锦围歌处席,满身珠压舞时腰。 莫嗔老子疏狂甚,曾醉扬州廿四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翠苕 (cuì tiáo):翠绿的苇草。
  • 花朝 (huā zhāo):指花开的早晨,也泛指春天。
  • 华奴鼓 (huá nú gǔ):古代的一种鼓,此处指鼓声。
  • 弄玉箫 (nòng yù xiāo):吹奏玉制的箫,此处指箫声。
  • 锦围 (jǐn wéi):华丽的围巾或帐幔。
  • 珠压 (zhū yā):用珠子装饰的衣物,此处指珠饰。
  • (chēn):生气,责怪。
  • 疏狂 (shū kuáng):放纵不羁。
  • 廿四桥 (niàn sì qiáo):指扬州的二十四桥,此处代表扬州。

翻译

春天的气息弥漫,十里之内,烟雾缭绕,湿润了翠绿的苇草。春光已至,二分春色正好在花开的早晨。可惜无人高兴地敲击华奴鼓,却有人相伴吹奏那悠扬的玉箫。遍地是华丽的围巾和帐幔,歌声四起,满身珠饰在舞动时闪耀。请不要责怪我这老头子放纵不羁,我曾在扬州的二十四桥上醉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山中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诗中,“十里烟光湿翠苕”一句,以细腻的笔触勾画出春日山间的朦胧美,烟雾缭绕,湿润了翠绿的苇草,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后文通过对无人击鼓、有人吹箫的对比,以及对华丽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欣赏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结尾的“莫嗔老子疏狂甚,曾醉扬州廿四桥”则透露出诗人不羁的性格和对往昔扬州生活的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杨基

杨基

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吴中,因而定居。少聪颖,九岁能背诵六经。善诗文,兼工书画。元末隐吴之赤山,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未几即辞去。入明,被迁往临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归。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诬夺官,罚服苦役,卒于役所。与高启、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