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松为莆郡司训松江宋黻赋

苍松如龙出幽谷,未露全身露头角。 天生大材不大用,半在云霄半林壑。 浮世难逢匠石过,空余满地清阴多。 明堂不作岁云暮,松兮松兮奈尔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莆郡:地名,今福建莆田。
  • 司训:古代官名,负责教育训导。
  • 松江:地名,今上海松江。
  • 宋黻:人名,明代官员。
  • 黄仲昭:人名,明代诗人。
  • 幽谷:深谷,幽深的山谷。
  • 全身:整个身体,此处指松树的完整形态。
  • 头角:比喻突出的才能或特征。
  • 大材:大才,指有才能的人。
  • 林壑:山林与沟壑,指偏僻的自然环境。
  • 浮世:人间,世间。
  • 匠石:古代传说中的巧匠,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喻重要的位置或场合。
  • 岁云暮:岁末,比喻时机已晚。

翻译

苍松如同一条龙从幽深的山谷中腾飞而出,虽然未完全展现其雄姿,但已显露出其非凡的头角。 天生的大才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他们一半隐匿在云霄之上,一半藏匿于山林沟壑之中。 在这个浮华的世间,难得遇到像匠石那样能识别人才的人,只剩下满地的松荫,清幽而多。 即使到了岁末,明堂这样的重要场合也未曾启用这些大才,松树啊松树,你又能如何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深感慨。诗中,“苍松如龙”形象地描绘了人才的非凡与潜力,而“未露全身露头角”则暗示了他们的才华尚未得到完全的展现。后文中的“大材不大用”和“空余满地清阴多”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人才被忽视的无奈与惋惜。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黄仲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才命运的深切关注。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