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蛮为阴子淑宪副作

· 顾清
南有蛮,穴都匀,反乎覆,傲以嚚。反噬厥主戕我民,鸱张四顾掠且焚。 繄阴侯,算若神,戢我武,绥以文。绥之弗来歼乃群,蛮破胆,伏以驯。 释不问,弘我仁,豕入其笠吾谁嗔。呜呼普安城,亦吾人,一不戒,血成津。 胡为不遣当使君,呜呼胡为不遣当使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注:在古代,“蛮”字常用来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叛乱的少数民族群体。读音:mán)
  • 都匀:地名,在今贵州省南部。
  • (yín):愚蠢而顽固。
  • (yī):助词,惟。
  • 阴侯:指诗中提到的阴子淑宪副,可能是此人的代称或封号。
  • (jí):收敛,收藏。
  • (suí):安抚。

翻译

南方有蛮人,在都匀为穴,反复无常,傲慢且愚蠢顽固。他们背叛自己的首领,杀害我的百姓,如鸱鸮般张狂,四处掠夺焚烧。 惟有阴侯,智谋如神,收敛我方武力,用文治进行安抚。安抚他们若不来,就歼灭这一群人,蛮人被吓破了胆,伏地驯服。 释放他们不再追究,弘扬我的仁爱,如同猪进入其窝(指蛮人的居所),我又何必嗔怒。哎,普安城,也是我的子民所在之处,一旦不加防备,就会血流成河。 为什么不派遣这位阴使君前去呢,哎,为什么不派遣这位阴使君前去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以及阴子淑宪副的应对之策。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蛮人的叛乱行为,他们的反覆无常、傲慢和残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后半部分则着重描写了阴子淑宪副的智慧和策略,他先用武力威慑,再用文治安抚,最终使蛮人降服。诗中表达了对阴子淑宪副的赞扬,同时也强调了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期望。最后两句的反复强调,更突出了作者对派遣阴子淑宪副的急切期望,体现了作者对解决问题的关注和对安定的期盼。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