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蠖庵司李改除归鄗上

锦袍玉管进贤冠,琰琬文坛格外看。 尅意已多平反狱,爱人尤羡古刑官。 江头雨气催帆急,寺里钟声续话难。 料理乌藤挑箬帽,访君定向五云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huò):尺蠖蛾的幼虫,屈伸而行。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待时而起。
  • (ān):圆形草屋。
  • 司李:官名,指掌刑狱的官员。
  • 改除:指官职的更改和任命。
  • (hào):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
  • 进贤冠: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 琰琬(yǎn wǎn):指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品德和文采。
  • 尅意(kè yì):刻意,用尽心思。
  • 平反狱:纠正冤假错案。
  • 乌藤:指藤杖。
  • (ruò)帽:用箬竹的叶或篾编制的帽子。

翻译

你身着锦袍,头戴玉管进贤冠,在文坛上品德和文采格外引人注目。你用心尽力处理了许多冤假错案,让人尤其钦佩你如古代公正的刑官。江头的雨气催促着帆船急速前行,寺庙里的钟声使得继续交谈变得困难。准备好藤杖挑起箬帽,我将向在五云端的你前去拜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李蠖庵赴任新职时所写。诗的首联通过对李蠖庵外表和文坛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他的不凡气质和才华。颔联赞扬了他在刑狱方面的公正和用心,突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公正之德。颈联则通过江头雨气和寺里钟声的描写,烘托出分别时的急切和不舍,以及交流时间的短暂。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李蠖庵的敬仰和日后拜访的意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赞美,也体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