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诗十首

水玉争传裹绛纱,天涯稀见漫相誇。 于人暂得消怀抱,似我那堪挂齿牙。 梦里几曾移汉苑,镜中何处觅潘车。 应知岭外原无树,认得清甜遍海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水玉:荔枝的别称,这里指荔枝果肉如水晶般晶莹剔透。(拼音:shuǐ yù)
  • 绛纱:红色的纱,这里比喻荔枝的果皮。(拼音:jiàng shā)
  •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 消怀抱:消除忧愁,使心情舒畅。
  • 那堪:怎堪,怎能忍受。
  • 汉苑:汉朝的宫苑,这里借指帝王的园林。
  • 潘车:潘岳所乘的车子。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貌美,外出时妇女常掷果给他,以至满车。这里用潘车来形容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拼音:pān chē)

翻译

荔枝如水晶般晶莹,外皮争传似裹着红色的纱,在遥远的地方很少见到,人们都争相夸赞它。 对于他人来说,荔枝能暂时让人消除忧愁,使心情舒畅,而对我来说,它又怎堪常常被提及呢。 在梦里,荔枝好像几次被移栽到了帝王的园林中,可在镜子中又到何处去寻觅人们对它如对潘岳般的喜爱呢。 应该知道在岭南以外原本是没有荔枝树的,但只要尝过它的清甜,就会知道它的美味传遍了天涯海角。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主题,通过对荔枝的外观、口感以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独特感受。诗的首句通过“水玉”和“绛纱”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荔枝的晶莹果肉和红色果皮,展现了荔枝的美丽外表,引起读者的兴趣。接下来,诗人提到荔枝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但自己却对人们对荔枝的过度夸赞有所保留,这种独特的视角增添了诗歌的深度。

诗的中间两句,诗人通过梦境和镜子中的意象,进一步探讨了荔枝的珍贵和人们对它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难得和虚幻。最后两句则强调了荔枝的地域性和其独特的清甜味道,表明荔枝虽然在岭南以外地区较为罕见,但一旦品尝过,其美味就会让人难以忘怀,传遍天涯海角。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典恰当,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释今白

今白,字大牛。番禺人。俗姓谢,原名淩霄。诸生。明桂王永历七年(一六五三),皈天然禅师薙染登具。十年,值雷峰建置梵刹,工用不赀,白发愿行募,沿门持钵十馀载,丛林规制次第具举。一夕行乞,即次端坐而逝。事见清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七。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