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风谣: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
- 郎官:这里指县令张德常。
- 劝课:鼓励督促(百姓从事生产)。
- 赤土:本意为红土,这里指荒芜的土地。
- 苛征:苛刻地征收赋税。
- 青苗:这里指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发放的贷款,此处借指不合理的赋税。
- 狱词:判决狱讼的文书。
- 春秋:本为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书,这里指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来判决案件。
- 凫舄(fú xì):指县令的鞋子,这里代指县令。
- 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 琼瑶:美玉,这里指刻在石碑上的赞美文字。
翻译
在闲居的林子里听闻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人们争相传颂县令张德常的仁爱宽厚。他鼓励督促生产,不让土地荒芜,也不再有苛刻的赋税摊派到百姓头上,尤其是不再有像青苗法那样不合理的赋税征收。他善于依据《春秋》的义理来判决案件,应当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往处理政务。应该会有文章书写他的政绩,在吴山的高处刻下赞美他的文字。
赏析
这首诗是对县令张德常的赞美。诗的首联通过民众的传颂,表现出张德常的惠爱赢得了民心。颔联具体描述了他在农业生产和赋税征收方面的善政,使得百姓能够安心生产,不再受到苛捐杂税的困扰。颈联强调了他在司法判决上的公正和明智,以《春秋》的义理断案,体现了他的儒家治国理念。尾联则展望了他的政绩将被铭刻传颂,表达了对他的肯定和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明晰,通过对张德常各项政绩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公正贤明的地方官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