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闻海上使命之作因念西州怆然有感二首

· 刘基
弟子舆尸漫有师,圮桥谁共老人期。 龙鱼并出应难识,樗栎无庸幸见遗。 每上楼台瞻北极,愿闻波浪帖南陲。 吴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铁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石末公: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 弟子舆尸: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指弟子们抬着老师的尸体,比喻师徒关系紧密。
  • 圮桥:断桥,比喻隔绝。
  • 龙鱼:古代传说中的神鱼,能变化。
  • 樗栎:两种树名,比喻无用之材。
  • 南陲:南方的边疆。
  • 铁椎:铁制的锤子,此处比喻战争的残酷。

翻译

弟子们抬着老师的尸体,徒有师徒之名,断桥之上,谁又能与老人共期? 龙鱼并现,其变化难以辨识,无用的樗栎之材,幸而未被选用。 每每登上楼台,远望北极,愿听闻波浪平息于南疆。 吴山与越水原本相连,不要在江中再投下铁椎,引发战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弟子舆尸”与“圮桥”形成对比,暗示了师徒关系的断裂和时代的隔绝。而“龙鱼”与“樗栎”则分别代表了难以捉摸的变幻和无用的存在,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自嘲。最后,诗人通过对“北极”和“南陲”的遥望,以及对“铁椎”的警惕,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