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末公红树诗

· 刘基
红树漫山驻岁华,玄冬惊见眼生花。 井陉旗帜军容盛,汴水帆樯御气赊。 春草凄迷金谷障,夕阳照灼赤城霞。 靡蓱丹木扶桑里,惆怅谁乘博望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
  • 石末公: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刘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
  • 玄冬:指冬季。
  • 眼生花:形容眼前景象美丽,令人眼花缭乱。
  • 井陉:地名,在今河北省。
  • 汴水:河流名,流经河南等地。
  • 御气:指皇帝的气势或帝王的气息。
  • :远,遥远。
  • 金谷:地名,也指富饶之地。
  • 赤城:山名,也指红色的城墙。
  • 靡蓱:指水草茂盛。
  • 丹木:红色的树木。
  • 扶桑:神话中的树木,也指日本。
  • 博望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船只,能穿越海洋。

翻译

红树遍布山间,似乎凝固了岁月的流转,在寒冷的冬天惊见这般美景,令人眼花缭乱。 井陉之地旗帜飘扬,军容威武,汴水之上帆船如织,皇帝的气息遥远而庄严。 春草在金谷之地茂盛而凄迷,夕阳照耀下的赤城如霞光般绚烂。 水草茂盛的丹木如同神话中的扶桑树,心中惆怅,谁又能乘坐那传说中的博望槎,穿越这美丽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山中红树的壮丽景象,通过对比军容盛大的井陉和御气赊远的汴水,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诗中“春草凄迷金谷障,夕阳照灼赤城霞”一句,以凄迷的春草和绚烂的夕阳,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结尾的“惆怅谁乘博望槎”则透露出诗人对超越现实、追寻更高境界的向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