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野狸饷石末公因侑以诗

· 刘基
野狸性狡猾,夜动昼则潜。 絷之笼槛中,耳弭口不呥。 当其得意时,足爪长且铦。 跳踉逞俊捷,攫噬靡有餍。 贫家养一鸡,冀用易米盐。 尔黠弗自食,寻声窃窥觇。 破栅舔肉血,淋漓汗毛髯。 老幼起顿足,心如刺刀镰。 东邻借筌蹄,西邻呼?猃。 系饵翳丛灌,设伏抽阴钤。 彼机歘巳发,此欲方未欦。 丝绳急缠绕,四体如黐黏。 野人大喜慰,不敢私烹燖。 持来请科断,数罪施剜?。 使君镇方面,残贼职所歼。 械送致麾下,束缚仍加钳。 腥膏忝污钺,膻胔或可腌。 芼芳和糟酱,颁赐警不廉。 黄雀利螳螂,碎首泥涂沾。 乌鸦殉腐肉,喷墨身受淹。 此物亦足戒,申章匪虚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zhí):束缚。
  • 耳弭(ěr mǐ):耳朵下垂,表示顺从。
  • (rán):咀嚼。
  • (xiān):锋利。
  • 跳踉(tiào liáng):跳跃。
  • 攫噬(jué shì):抓取和咬食。
  • 窥觇(kuī chān):偷偷观察。
  • 筌蹄(quán tí):捕兽的工具。
  • ?猃(yín xiǎn):古代猎犬。
  • 阴钤(yīn qián):隐蔽的陷阱。
  • (qiān):收敛。
  • 黐黏(chī nián):粘住。
  • 烹燖(pēng xún):烹饪。
  • 剜?(wān jiǎn):割去。
  • 腥膏(xīng gāo):腥味和油脂。
  • 膻胔(shān zì):腥臭的肉。
  • 芼芳(mào fāng):采摘香草。
  • 糟酱(zāo jiàng):用酒糟制成的酱。
  • 申章(shēn zhāng):陈述。

翻译

野狸性格狡猾,夜晚活动而白天潜伏。被束缚在笼子里,耳朵下垂,嘴巴不再咀嚼。当它得意时,脚爪又长又锋利。跳跃展示其敏捷,抓取和咬食从不满足。贫穷人家养一只鸡,希望用它换取米盐。野狸狡猾,不自己捕食,而是寻找声音偷偷观察。它破坏栅栏,舔食肉血,淋漓的汗水沾湿了毛髯。老幼们站起来跺脚,心如被刺刀割。东邻借来捕兽工具,西邻呼唤猎犬。系上诱饵隐藏在灌木丛中,设下陷阱。那机关突然发动,这欲望还未收敛。丝绳迅速缠绕,四肢如同被粘住。村民大喜,不敢私自烹饪。拿来请人裁决,数罪并罚,割去其肉。使君镇守一方,残害生灵是其职责。用枷锁送至麾下,束缚加钳制。腥味和油脂玷污了战斧,腥臭的肉或许可以腌制。采摘香草和糟酱,颁赐以警示不廉。黄雀为了螳螂的利益,头破血流沾满泥土。乌鸦为了腐肉而殉葬,喷墨身受淹没。这野狸也足以警戒,陈述并非空谈。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野狸的狡猾和村民的捕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诗中,野狸被描绘为一种狡猾且危险的动物,它的行为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村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捕捉和惩罚这只野狸,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威胁时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贪婪和不廉的警示,通过野狸的命运来告诫人们要警惕自己的行为,不要因小失大,最终自食恶果。整体上,诗歌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寓意深刻,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佳作。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刘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