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述事十首

· 刘基
八政首食货,钱币通有无。 国朝币用楮,流行比金珠。 至今垂百年,转布弥寰区。 此物岂足贵,实由威令敷。 庙堂喜新政,躁议违老夫。 悠悠祖宗训,变之在朝晡。 瞿然骇群目,疑怪仍揶揄。 至宝惟艰得,韫椟斯藏诸。 假令多若土,贱弃复谁沽。 钱币相比较,好丑天然殊。 譬彼絺与绤,长短价相如。 互市从所取,孰肯要其觕。 此理实易解,无用论智愚。 矧兹四海内,五载横戈殳。 赤子投枳棘,不知所归途。 一口当万喙,唇缩舌亦瘏。 导水必寻源,源达流乃疏。 艺木必培根,根固叶不枯。 慎勿庸迩言,扬火自焚躯。 尚克诘戎兵,丕显厥祖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八政:古代国家管理的八个方面,包括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
  • 食货:指粮食和货物,这里泛指经济。
  • (chǔ):指纸币,因古代纸币多用楮树皮制成。
  • 转布:指流通。
  • :遍布。
  • 寰区:指整个世界。
  • 威令:指国家的法令和权威。
  • 庙堂:指朝廷。
  • 躁议:指急躁的议论。
  • 祖宗训:指祖先的教诲。
  • 朝晡(bū):指早晚,这里指时间。
  • 瞿然:惊讶的样子。
  • 揶揄(yé yú):嘲笑。
  • 韫椟(yùn dú):藏在匣子里。
  • 絺绤(chī xì):细布和粗布。
  • (cū):粗糙。
  • 矧兹(shěn zī):何况这里。
  • 横戈殳(shū):横放的戈和殳,指战争。
  • 枳棘(zhǐ jí):多刺的树,比喻险恶的环境。
  • (huì):鸟兽的嘴,这里比喻人的嘴。
  • (tú):因病或疲劳而声音嘶哑。
  • 诘戎兵:整顿军队。
  • 丕显:光大。
  • 祖谟:祖先的谋略。

翻译

国家的八政之首是经济,钱币流通以满足需求。本朝使用纸币,其流通价值堪比金银珠宝。至今已有一百年,纸币遍布全球。纸币本身并非珍贵,而是国家的法令和权威使其重要。朝廷喜欢新的政策,但急躁的议论与老人的观点相违背。祖先的教诲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改变。这引起了众人的惊讶和嘲笑。真正的宝物难以得到,应藏在匣子里。如果纸币多如泥土,那么它们就会被贱卖,无人问津。钱币之间自然有优劣之分,就像细布和粗布,虽然价格相同,但质量不同。在交易中,人们自然会选择好的。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需要智者来解释。何况在这四海之内,五年间战乱不断。百姓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一个人的声音难以对抗万人的议论,声音嘶哑无力。治水必须寻找源头,源头通畅则水流顺畅。种树必须培育根部,根部稳固则树叶不枯。切勿轻信浅薄的言论,那只会自焚其身。应当整顿军队,光大祖先的谋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诗中,刘基以钱币的流通为切入点,批判了朝廷新政的急躁和短视,强调了国家法令和权威的重要性。他通过比喻和对比,阐述了钱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国家力量和社会秩序。诗的结尾,刘基呼吁整顿军队,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祖先的智慧,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