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

· 刘基
东海波涛激迅飙,西风氛雾虎狼骄。 高牙画戟尊方伯,绣段黄封出内朝。 无客金戈桩凿齿,有人玉帐舞弓腰。 武陵日暮桃花尽,何处林泉可采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 谦上人:对某位谦逊的僧人的尊称。
  • 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慨。
  • 迅飙:急速的风。
  • 氛雾:比喻战乱或动荡的局势。
  • 高牙画戟:古代高级武官的仪仗,这里指高级武官。
  • 尊方伯:尊贵的诸侯或地方长官。
  • 绣段黄封:指华丽的丝织品和黄色的封条,象征皇帝的赏赐。
  • 内朝:指朝廷内部。
  • 金戈桩凿齿:金戈指兵器,桩凿齿可能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 玉帐舞弓腰:玉帐指华丽的帐篷,舞弓腰形容武士的英姿。
  • 武陵:地名,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常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
  • 林泉:山林与泉水,指隐居的地方。
  • 采樵:砍柴。

翻译

东海的波涛被急速的风激荡,西风中战乱的氛围如同虎狼般嚣张。高级武官的仪仗显得尊贵,华丽的丝织品和黄色的封条从朝廷内部传出。没有客人来访,只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有人则在华丽的帐篷中展示武士的英姿。武陵的日暮时分,桃花已经凋尽,不知何处还有适合隐居的山林可以砍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秋日景象,通过东海波涛和西风氛雾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诗中“高牙画戟”与“绣段黄封”形成对比,一方面展现了朝廷的繁华,另一方面暗示了内外的矛盾与冲突。末句以武陵桃花的凋零和林泉的隐逸生活为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