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典午:“典”和“司”同义,“午”在十二生肖中为马,这里借指司马,是晋朝的隐语。(典:diǎn;午:wǔ)
- 中朝:朝中。
- 席屡虚:座位常常空缺,指王公不在朝中。
- 殿头:宫殿之上。
- 乞休书:请求退休的文书。
- 沈碑:指杜预沉碑的典故,谓功高而名传。
- 汉水:此处指司马王公的功绩发生地之一。
- 当阳:此处指担当重任,像阳光一样照耀。
- 挥涕:挥洒泪水。
- 东门疏傅车:用疏广疏受的典故,指王公主动请求退休,像疏广疏受那样洒脱。
- 倚峰:靠着山峰,喻指坚守节操。
- 臣节:臣子的节操。
-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谈话,听得入神,不觉向前移动坐席,靠近贾谊。后用“前席”表示被君王重视。
-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册。
- 勋名:功勋和名声。
- 石渠:汉代皇帝藏书阁,此处指朝廷的典籍收藏之处,借指功勋将被载入史册。
翻译
晋朝以来朝中的座位常常空缺,王公在宫殿之上频繁呈上请求退休的文书。 他的功绩如杜预沉碑般显著,在汉水一带担当重任,如今洒脱地如疏广疏受般请求离去,令人不禁挥泪送别。 谁能理解他坚守节操的辛苦呢,不要说君王不重视他,其实主上的恩情并不疏远。 纵然怜惜他对松菊田园生活的向往,回归的兴致浓厚,但他的功勋和名声将被载入史册,永留青史。
赏析
这首诗是为大司马王公返回河东并献给李临淮而作。诗的首联通过“典午中朝席屡虚”描绘了王公在朝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多次请求退休的情况。颔联运用“沈碑汉水当阳事”赞扬了王公的功绩,同时用“挥涕东门疏傅车”表现了他洒脱退休的情景,既有对其功绩的肯定,又有对其离去的感慨。颈联“谁识倚峰臣节苦,莫言前席主恩疏”则深入探讨了王公的臣子节操以及君主对他的恩情,强调了王公的忠诚和君主的理解。尾联“纵怜松菊饶归兴,竹帛勋名在石渠”表达了对王公回归田园生活的理解,同时也肯定了他的功勋将被载入史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用典和对比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王公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既表达了对王公功绩的赞美,也体现了对他退休的惋惜和对其未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