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寺本唐淤河寺傍有贞观刻心经后殿卧佛一躯甚伟
幻身何处现,此地借清凉。
大梦成蕉鹿,千秋阅海桑。
碑犹贞观列,河已拔提荒。
欲问迷津者,何如选佛场。
息心驱害马,失路有亡羊。
达者应齐契,宁论滞异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鹫(jiù)峰寺:寺院名。
- 淤河:河流名(原诗提到鹫峰寺位于唐淤河寺旁)。
- 清凉:清净凉爽。
- 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比喻虚幻无常的事物。
-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 海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 - 649 年)。
- 拔提:(原文中“河已拔提荒”的“拔提”具体含义不太明确,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的词汇,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来准确解释)
- 迷津:迷失道路,后常比喻使人迷惑的境界。
- 选佛场:原指开堂、设戒、度僧之地,后泛指修行佛道的场所。
- 害马:原指有害的马,后比喻为害大众的人或事物。
- 达者:通达事理的人。
- 齐契:契合,指思想一致。
- 滞:停滞,滞留。
- 异方:不同的方向、地方,此处可理解为不同的境遇或处境。
翻译
在何处能显现出虚幻的身形呢,此地可借得清净凉爽。 人生大梦如同蕉叶下的鹿一般虚幻无常,千秋岁月见证了世事的巨大变化。 石碑仍然是贞观年间所立,河流却已变得荒凉。 想要询问那些迷失道路的人,何不像选择进入佛道的场所一样来寻找答案呢。 平息内心来驱赶有害的事物,在迷失路途时就如同走失的羊。 通达事理的人应该相互契合,不要争论停滞在不同的境遇中。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鹫峰寺展开,通过描绘寺庙的环境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用“幻身”“大梦”“蕉鹿”“千秋阅海桑”等词语,强调了人生的虚幻和世事的无常。同时,通过“碑犹贞观列,河已拔提荒”的对比,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通达事理、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