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易居士还云台山

瓢仙昔隐云台山,悬峰侧径常追攀。 又从苍梧泛溟海,穷搜始入罗浮间。 身上木皮常百结,匣里莲花带双玦。 朱门豪贵眼曾经,尘世功名口羞说。 逢予谓是餐霞人,过款南窗动旬月。 伏火常思勾漏砂,烹茶屡忆蛾眉雪。 有时半醉插云烟,代舆员峤当眼前。 神龙跋浪腾玄圃,大鹏举翼凌苍天。 新缣偏掩笼鹅帖,浊酒何须挂杖钱。 抵掌论心方未已,海思江情倏然起。 玉舄朝翔庾岭云,霓衣夜渡贪泉水。 把君衣袂还相怜,看君神气何凛然。 爰居岂乐钟鼓响,麒麟不受珊瑚鞭。 要窥龙汉经浩劫,下视沧海犹桑田。 缑山一别堪惆怅,华表归来又几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瓢仙:传说中仙人的称号,这里可能指易居士。
  • 追攀:追随攀登。
  • 苍梧:古地名,在今湖南、广西、广东一带。
  • 溟海:大海。
  • 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
  • 百结:形容衣服破旧,多补丁。
  • 玦(jué):古时佩戴的玉器,环形,有缺口。
  • 餐霞人:指修仙学道的人,传说中仙人以云霞为食。
  • 勾漏砂:勾漏山所产的丹砂,是炼丹的原料。
  • 蛾眉雪:可能指一种优质的茶叶。
  • 代舆:代替车子,这里指想象中如同乘车般的情景。
  • 员峤(qiáo):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 玄圃: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玄圃,亦作“县圃”。
  • 玉舄(xì):神仙穿的鞋子。
  • 贪泉水:传说饮此水会变得贪得无厌,这里用“夜渡贪泉水”表示不为世俗名利所动。

翻译

易居士过去隐居在云台山,常常沿着悬崖侧径去攀登追寻。他又从苍梧之地泛舟进入茫茫大海,历经艰难搜寻才进入罗浮山之间。他身上的衣服常常破旧打满补丁,匣子里装着的莲花形状的物件带着双玦。豪门贵族的奢华他曾亲眼见过,但对尘世的功名却羞于提及。 遇到我时,他说我是修仙学道之人,我们在南窗下愉快地相处了数十天。他常常想着用勾漏山的丹砂炼丹,屡次回忆起那如蛾眉般的雪茶。有时他半醉着仿佛置身于云烟之中,感觉代替车子来到了员峤仙山眼前。神龙在浪涛中翻腾,跃上玄圃;大鹏展开翅膀,直凌苍天。 新的绢帛偏偏遮掩住了名贵的书法字帖,浑浊的酒又何须用挂杖钱去买呢?我们击掌谈论内心的想法还未停止,对大海的思念和江水的情意忽然涌起。他早晨穿着神仙的鞋子飞翔在庾岭的云彩之上,夜晚穿着霓虹衣裳渡过贪泉之水。我拉着他的衣袖心中充满怜惜,看他的神情气概是多么的凛然。他居住的地方难道会喜欢钟鼓的喧闹声吗?麒麟是不会接受那珊瑚做的鞭子的。 想要窥探天地从开天辟地以来历经的劫难,向下看沧海都如同桑田般变化巨大。在缑山分别实在令人惆怅,从仙界归来又过去了多少年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易居士的超凡脱俗和对尘世的超脱态度。诗中通过描述易居士的经历、服饰、喜好以及他的思想境界,展现了他的隐士形象。易居士曾经游历多地,见识过豪门的奢华,但对尘世功名不屑一顾。他与诗人相聚时,谈论着修仙炼丹、品茶观景等超脱尘世的事情,表现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如“神龙跋浪腾玄圃,大鹏举翼凌苍天”,展现出宏大的意境和非凡的气势。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易居士的敬重和对分别的惆怅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超凡境界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