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一日过欧桢伯馆因谈西樵之胜示同舍生

谁从云路置丹梯,海上诸峰尽觉低。 残雪不消天柱外,晴虹多挂竹林西。 金书镇日烟霞护,石髓何年涧谷迷。 寄语尚平须负笈,琅玕千树待幽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梯:指高而陡的石级,这里指登山的道路。(“丹”读音:dān)
  • 天柱:这里指西樵山的山峰。
  • 晴虹:晴天的彩虹。
  • 金书:指珍贵的书籍或文书,这里用以形容西樵山的神秘和珍贵。
  • 石髓:传说中仙人服食的东西,这里指西樵山的奇妙物产。(“髓”读音:suǐ)
  • 尚平:指东汉的尚长(字子平),后以“尚平”为子女嫁娶既毕,欲辞家事,求归山林的典故。
  • 负笈:背着书箱,指求学。(“笈”读音:jí)
  • 琅玕:一种美玉,也指竹子。(“琅”读音:láng,“玕”读音:gān)

翻译

是谁在云路之上设置了登山的石级,登上之后,海上的诸多山峰都觉得低矮了。天柱峰外的残雪还未消融,晴天的彩虹大多挂在竹林的西边。珍贵的书籍整日被烟霞环绕守护,那奇妙的石髓不知在何年的涧谷中让人迷失。寄语那些想要归隐山林的人应该背着书箱前来,这里有成千的竹子等待着人们来此幽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樵山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氛围。首联通过“谁从云路置丹梯,海上诸峰尽觉低”,展现了西樵山的高耸雄伟,给人一种登高远眺,众山皆小的感觉。颔联“残雪不消天柱外,晴虹多挂竹林西”,进一步描写了西樵山的具体景象,残雪和晴虹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颈联“金书镇日烟霞护,石髓何年涧谷迷”,则强调了西樵山的神秘和珍贵,让人对其充满了向往。尾联“寄语尚平须负笈,琅玕千树待幽栖”,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归隐山林、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点明了西樵山是一个适合幽居的地方。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将西樵山的景色与作者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