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

如此乾坤付越吟,剩将诗卷遣光阴。 镜中白发愁来早,衣上缁尘劫后深。 半壁河山沉海气,满城风雨入秋心。 留侯博浪椎无用,笑抚残书酒独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越吟:据《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任高官,病中思念越国,仍发越国音。后借“越吟”表达怀乡之情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缁(zī)尘:黑色灰尘,借指世俗的污垢。这里“衣上缁尘”暗示历经沧桑、沾染尘世坎坷磨难。
  • **:佛教用语,指漫长的时间周期,常寓意重大的灾难。诗中“劫后”表示经历重大变故之后。
  • **留侯博浪椎:留侯指张良。张良曾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用大铁椎谋刺秦始皇,未成功。这里借指试图挽救危局的行动。

翻译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天地间,我只能像庄舄那样发出忧虑的吟唱,只剩下用诗卷来打发这艰难的时光。看着镜子里早早生出的白发,满心愁绪。衣服上沾满了历经劫难后深深的尘世污垢。国家的大片河山仿佛沉浸在海雾般的沉闷压抑之中,满城萧瑟的风雨触动着我如秋天般凄凉忧愁的内心。就像当年张良在博浪沙挥动大铁椎的壮举也没能改变大局一样,如今我也深感无力回天,只能苦笑着抚摸着残旧的书籍,独自斟酒消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国家遭受重大变故后,诗人抒发了内心深沉的忧虑与无奈。首联表明身处乱世,只能借写诗排解时光,展现出内心的郁闷与失落。颔联通过镜中白发和衣上缁尘,形象地刻画岁月的沧桑与劫难的沉重,“愁来早”“劫后深”感情真挚。颈联“半壁河山沉海气”生动描绘国家山河破碎、局势黯淡,“满城风雨入秋心”将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悲凉融合,进一步强化愁绪。尾联借张良刺秦之事,明言自己也无力挽救危局,只能借酒消愁于残书之间,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和悲愤之情。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壮志难酬的悲痛。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 18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