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大兴隆寺玩月

· 黄佐
玉壶对酒秋色满,金地坐看明月高。 北戍不随胡马暗,南巡应照圣躬劳。 山河有影看蓬鬓,风露无声生缊袍。 忽忆越江垂钓叟,流光千顷一浮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壶:这里指酒壶,比喻酒清如玉。
  • 金地:指寺庙,因寺庙常用金黄色装饰。
  • 北戍:北方的边防。
  • 胡马: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南巡:指南方的巡视。
  • 圣躬:指皇帝的身体。
  • 蓬鬓:指蓬乱的头发,形容衰老。
  • 缊袍:用乱麻做里的袍子,指贫者之衣。
  • 越江:指浙江一带的江河。
  • 垂钓叟:钓鱼的老人。
  • 浮舠:小船。

翻译

在秋天的夜晚,对着酒壶,满眼都是秋色,我在寺庙里仰望高悬的明月。北方的边防不会因为胡马的暗影而变得模糊,南方的巡视应该照亮皇帝辛劳的身影。山河的影子映照出我蓬乱的头发,风露无声地侵袭着我这贫者之衣。忽然想起在浙江江边垂钓的老人,他的小船在千顷流光中轻轻漂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在大兴隆寺赏月的情景,通过对秋色、明月、边防、巡视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皇帝辛劳的同情。诗中“山河有影看蓬鬓,风露无声生缊袍”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又隐喻了诗人自身的衰老和贫困。结尾的“忽忆越江垂钓叟,流光千顷一浮舠”则通过对比,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