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颂补遗九首治洪水
下民昏垫,哀此无告。
禹乘四载,随山刊木。
吕梁太岳,底柱析城。
于恒于华,于荆于衡。
乃畋于山,乃牧于谷。
乃渔乃佃,于渊于陆。
我胼我胝,我思阻饥。
奏庶鲜食,惟下民之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昏垫(hūn diàn):指人民因水患而困苦不堪。
- 禹乘四载:指大禹治水时乘坐四种交通工具。
- 随山刊木:指大禹随着山势砍伐树木,开辟道路。
- 吕梁太岳:指吕梁山和太岳山,均为中国古代著名山脉。
- 底柱析城:指大禹治水时,将城池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上,析为城池。
- 畋(tián):打猎。
- 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劳动而生的硬皮。
- 阻饥:指因水患而导致的饥荒。
- 奏庶鲜食:指向百姓提供新鲜的食物。
翻译
下层民众因水患而困苦不堪,哀叹他们无处诉说。大禹乘坐四种交通工具,随着山势砍伐树木,开辟道路。他治理了吕梁山和太岳山,将城池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上。他巡视了恒山、华山,以及荆山和衡山。他在山上打猎,在谷中放牧。他在深渊中捕鱼,在陆地上耕作。他的手脚因劳动而生了硬皮,他思考着如何解决因水患而导致的饥荒。他向百姓提供新鲜的食物,这是为了下层民众的福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和他对民众的深切关怀。通过“禹乘四载,随山刊木”等句,展现了禹的勤劳和智慧;而“我胼我胝,我思阻饥”则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大禹治水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