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怀并引

· 温纯
壬申冬拜命,乘春临大河。 次且崤崡道,踟蹰雒之涯。 默思图与书,千载永不磨。 渊哉坎之一,万象已森罗。 五十数非阙,载籍文何多。 南北滋路岐,杨子泣奈何。 所以鲁尼父,无言欲回波。 观象登道岸,守一更无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申:这里指年份,具体年份需要根据历史背景推算。
  • 次且:犹豫不决的样子。
  • 崤崡:即崤山,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是古代著名的关隘。
  •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 :古地名,即今洛阳市。
  • :《易经》中的八卦之一,代表水。
  • :缺失。
  • 滋路岐:滋生歧路,指道路分岔,选择困难。
  • 杨子:指杨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以“泣歧路”的故事著名。
  • 鲁尼父:指孔子,孔子是鲁国人,尼父是对他的尊称。
  • 回波:回旋的水波,比喻反复思考。
  • 观象:观察天象,这里指研究《易经》等哲学书籍。
  • 道岸:道的境界。
  • 守一:坚守一种原则或信念。

翻译

壬申年冬天被任命,春天来到大河边。 在崤山道上犹豫不决,在洛阳的岸边徘徊。 默默思考着图画和书籍,千年万载永不磨灭。 《易经》中坎卦的深奥,已经包含了万物的景象。 五十之数并不缺失,书籍中的文字何其多。 南北道路分岔,杨朱哭泣着如何选择。 所以孔子无言,想要反复思考。 通过观察天象登上道的境界,坚守一种原则别无他求。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思考和对《易经》的深刻理解。诗中,“壬申冬拜命,乘春临大河”描绘了作者的行程,而“次且崤崡道,踟蹰雒之涯”则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犹豫和徘徊。通过对《易经》中坎卦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宇宙万物深奥哲理的领悟。诗的最后,作者通过“观象登道岸,守一更无他”表达了自己对道的追求和对坚守原则的决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

温纯

明陕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号一斋。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寿光知县,征迁户科给事中。累迁至左都御史。时矿税使四出,所至作恶多端。纯屡疏陈,不报。曾倡诸大臣伏阙泣请罢矿税。后以与首辅沈一贯不合,力请致仕。卒谥恭毅。有《温恭毅公集》。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