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期史恭甫来同游茅山,家人已迎至镇江矣,月十二日也。意其连夜归报速来,予已到山二日,至望之暮,犹未至,岂为泥雨所阻欤?或赈饥之务未暇欤?未可知也,因作二诗唁之。其一
恭甫铨曹期不来,兴高迹滞今人猜。
鸣鞭走马通宵报,捷径冲泥冒雨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铨曹:古代官名,负责选拔官员。
- 迹滞:行踪迟缓,停留不前。
- 鸣鞭:挥动鞭子发出声响,常用来形容急速行动。
- 捷径:近路,比喻快速达到目的的方法。
- 冲泥:冒着泥泞前行。
翻译
恭甫本应如期而至,却迟迟不见踪影,让人猜测他的行踪。他或许连夜骑马赶来报告,选择捷径冒雨穿越泥泞归返。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恭甫未能如期同游茅山的失望与关切。诗中“铨曹期不来”直接点明了恭甫未能按时到达的情况,而“兴高迹滞今人猜”则进一步以兴致高昂却行踪迟缓的矛盾,引发读者对恭甫未能到来的原因的猜测。后两句“鸣鞭走马通宵报,捷径冲泥冒雨回”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恭甫可能为了尽快报告消息而连夜赶路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期待和担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安危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