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中大司马王公寿篇

· 谢榛
瀍涧抱王城,嵩高壮汉京。 河山元地胜,灵秀自天生。 才逸青云早,功多白发盈。 蓟门曾选将,秦塞久知兵。 月晓尚书省,霜严骠骑营。 艰虞扶国步,宵旰见皇情。 身岂风尘倦,心犹冰蘖清。 庙廊千载计,柱石两朝声。 不负烟霞侣,弥坚松桂盟。 周田安旧业,洛社聚耆英。 乘醉新诗健,能书老眼明。 栖迟耽绿野,恬澹爱黄精。 已脱升沉世,应藏著述名。 三秋携杖出,二室拟丹成。 忽下浮邱鹤,还闻子晋笙。 当樽话宝诀,夜色正参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瀍(chán)涧:指瀍水和涧水。
  • 嵩高:嵩山之高。
  • :本来。
  • :超越常人。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蓟(jì)门:指古蓟门关。
  • 艰虞:艰难忧患。
  • 宵旰(gàn):指帝王勤于政事。
  • 冰蘖(niè):指寒苦而有操守。
  • 耆(qí)英:年高望重者。
  • :沉溺,入迷。
  • 恬澹:亦作“恬淡”,清静淡泊。
  • 黄精:一种中药草,古人认为久服可轻身延年。
  • 升沉:盛衰,升降。
  • 浮邱:传说中的仙人。
  • 子晋:王子乔的字,神话人物,擅长吹笙,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翻译

瀍水和涧水围绕着王城,嵩山的高大使汉京更为壮观。河山本来就地势优越,灵秀之美是自然造就的。才华出众因而早早获得高官显爵,建立诸多功绩以至于头发都变白了。在蓟门关曾选拔将领,在秦塞之地长久地了解兵法。月色照亮尚书省,寒霜使骠骑营显得更加森严。在艰难忧患中扶持国家的步伐,从帝王勤于政事中可见其忧国之情。自身怎会因尘世的奔波而疲倦,内心依然如寒苦中有操守般清正。在朝廷中为国家的长远规划出谋献策,是支撑两朝的柱石,声名远扬。不辜负那些一同游山玩水的朋友,更加坚定如松柏桂树般的同盟情谊。在周田安稳地经营着旧业,在洛社聚集着年高望重的人。趁着醉意写诗笔力雄健,能够书写时眼神明亮。在绿野中流连忘返,安然淡泊喜爱黄精。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盛衰,应该将著书立说的声名隐藏起来。在秋季带着手杖出行,在二室山打算炼成丹药。忽然降下像浮邱一样的仙人之鹤,还听到了子晋吹笙的声音。当举起酒杯谈论宝贵的秘诀时,夜色已经很深,星辰横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地位显赫、功绩卓著的王公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超脱心境。诗中通过对王城的地理环境、王公的才华功绩、为国操劳的精神以及他的闲适生活和追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富有意境的氛围。

首联描述了王城的壮丽地势,为后文描写王公的伟大奠定了基础。颔联强调了王公的才华和功绩,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天赋与努力的结果。颈联和颔联则进一步展现了王公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和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的清正廉洁和坚守操守。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王公在功成名就后的闲适生活,他与友人相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同时也不忘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诗以一种神秘的氛围结尾,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语言优美,用典恰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表现了王公的伟大形象,又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