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山

鲤鱼山头日,日落山紫赤。遥见两君子,登岸问苦疾。 此地饶粟麦,乃以水荡潏。水留久不去,三年已不食。 今年虽下种,湿土乾芽茁。因指柳树间,此是吾家室。 前月水漫时,群贼肆狂獝。少弟独骑危,射死五六贼。 长兄善长鎗,力战幸得释。因示刀箭痕,十指尚凝血。 问之此何由,多是屯军卒。居民亦何敢,为此强驱率。 始者军掠民,以后军民一。民聚军势孤,民复还劫卒。 鲤鱼山前后,遂为贼巢窟。徐、沂两兵司,近日穷剿灭。 军贼选骁健,叱呼随主帅。民贼就擒捕,时或有奔逸。 其中稍黠者,通贿仍交密。以此一月间,颇亦见宁谧。 二人既别去,予用深叹息。披发一童子,其言亦能悉。 民贼犹可矜,本为饥荒迫。军贼受犒赏,乃以贼杀贼。 吾行淮、徐间,每闻邳州卒。荆楚多剽轻,养乱非弘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荡潏(dàng jué):水动荡涌出貌。
  • 獝(xù):狂放。
  • 黠(xiá):聪明而狡猾。

翻译

在鲤鱼山的太阳升起之时,日落时山呈现出紫红色。远远看见两位君子,登上岸来询问疾苦。 此地盛产粟麦,但却被水淹没动荡。水长久停留不去,已经三年没有粮食可吃了。 今年虽然种下了种子,湿润的土地却使芽苗干枯。接着指着柳树之间,说这是我的家室。 前个月水泛滥的时候,一群贼寇放肆狂放。小弟独自骑马冒险,射死了五六个贼寇。 大哥擅长使用长枪,奋力战斗才幸运得以逃脱。并展示刀箭的伤痕,十个手指上还凝结着血。 问这是怎么回事,大多是因为屯驻的军卒。居民又哪里敢这样,是被强力驱使逼迫的。 开始是军卒抢掠民众,之后军民变得一样。民众聚集时军卒势力孤单,民众又反过来抢劫军卒。 鲤鱼山的前后,于是成为贼寇的巢窟。徐州、沂州的两个兵司,近日竭力剿灭。 军贼中挑选勇猛矫健的,呼喊着跟随主帅。民贼被擒获逮捕,有时会有逃脱的。 其中稍微狡猾的,通过贿赂仍然交往密切。就这一个月间,也算是见到了一些安宁平静。 这两人告别离开后,我深深地叹息。一个披散着头发的童子,他的话也能详尽地说明情况。 民贼尚且可以怜悯,本来是被饥荒所逼迫。军贼接受犒赏,却是以贼杀贼。 我行走在淮河、徐州之间,常常听说邳州的士卒。荆楚地区很多人剽悍轻浮,助长混乱不是好的策略。

赏析

这首诗以鲤鱼山为背景,描绘了当地因水灾和军民冲突而导致的混乱局面,以及兵司剿灭贼寇后的情景。诗中通过对两位君子的讲述,展现了民贼的无奈和军贼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担忧。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人物和场景,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问题。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以暴制暴的质疑,以及对解决社会混乱根源的思考。整首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