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咏效晚唐体和邓玄度给谏秋柳

何处边楼起暮声,捲成笳管太多情。 霜翻玉露俱凝白,水接银河却尽清。 鸿雁高飞知避弋,鸳鸯独宿惯怀惊。 溯流拟逐伊人去,道远天长恨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笳管(jiā guǎn):胡笳与箫管。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
  • (yì):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翻译

从何处的边楼上传来了傍晚的声音,秋风卷动如笳管之声,饱含太多情意。 秋霜降临,白露凝结,都变成了白色,水流连接着银河,显得格外清澈。 鸿雁高高飞翔,知道躲避箭矢,鸳鸯独自栖息,已经习惯了担惊受怕。 我想要逆流而上,追寻那心中的人,但道路遥远,天高地长,心中的遗憾难以平息。

赏析

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边楼暮声、秋霜白露、高飞的鸿雁、独宿的鸳鸯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中的“笳管”之声增添了边地的凄凉之感,“霜翻玉露俱凝白,水接银河却尽清”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秋日的清冷与澄澈。鸿雁知避弋、鸳鸯惯怀惊,暗示了生命在困境中的警觉与不安。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心中人的思念以及因路途遥远而无法相见的遗憾和无奈,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一个高潮。全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