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诗

兰亭春已暮,莺燕喜相酬。 丝竹虽乏响,雅歌亦悠悠。 彭殇诚妄语,俯仰谁能谋。 至今怀妙笔,犹复见风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丝竹:弦乐器和竹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竹”读作“zhú”)
  • 雅歌:高雅的歌曲。
  • 彭殇:“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殇”指未成年而死的人。这里指长寿和短命。(“殇”读作“shāng”)
  •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翻译

兰亭的春天已近尾声,莺啼燕语,相互唱和,让人欢喜。虽然缺乏悦耳的音乐声响,但高雅的歌声依然悠然动听。长寿和短命之说确实是虚妄之语,时光短暂,谁又能谋划呢?至今怀念那精妙的笔法,仍然可以从中见到昔日的风雅潇洒。

赏析

这首诗以兰亭为背景,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莺燕相酬的场景,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接着,诗人提到尽管缺少丝竹之乐,但雅歌依然悠悠,体现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彭殇诚妄语,俯仰谁能谋”则表达了对生死和时光的感慨,认为长寿和短命之说不可信,人生短暂,难以掌控。最后两句,诗人怀念兰亭的妙笔,从中感受到昔日的风流韵致,流露出对过往文化的敬仰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启迪和美感。

韩上桂

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向人借《二十一史》,浏览一月,即默识大略。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巡抚方一藻以其才荐。崇祯末闻帝死讯,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