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篇送芜上人访吴楚真僧
法云不断随高踪,洗钵寒潭悟毒龙。
千岁枯藤四海杖,半山古寺五更钟。
野店馀斋饲饥鸟,参禅直上匡庐峰。
才尽三吴又经楚,衰草园陵不吊古。
暂寄人间未坏身,独入风林伏啸虎。
夜逢老衲说楞严,门掩篝灯正秋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法云: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
- 钵(bō):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 毒龙:佛典中凶恶的龙,这里指人心中的杂念或恶念。
- 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以求明心见性。
- 楞严:《楞严经》,佛教经典。
- 篝灯:用竹笼罩着的灯。
翻译
佛法如云般连绵不绝,追随着高僧的足迹,在寒冷的潭水中洗钵,以此领悟如何消除心中的杂念。 拿着以千岁枯藤制成的四海杖,身处半山的古寺中,听着五更的钟声。 在野外的小店中,用剩余的斋饭喂养饥饿的鸟儿,然后径直前往庐山参禅。 才在三吴之地施展完才华,又要前往楚地,面对衰败的园陵,也不去凭吊怀古。 暂且将这尚未毁坏的身躯寄于人间,独自进入风声萧瑟的树林中,降服咆哮的老虎。 夜晚遇到老和尚讲解《楞严经》,门掩着,笼罩着的灯正照着,外面下着秋雨。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芜上人云游访僧的历程,充满了佛教的意蕴和对修行者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洗钵悟毒龙、持杖行天下、参禅匡庐峰等场景,展现了修行者的坚定与超脱。同时,诗中也提到了面对衰草园陵不吊古,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最后,夜逢老衲说楞严的场景,在秋雨的烘托下,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神秘的氛围。整首诗意境幽深,语言简洁,将佛教的哲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仰和对佛法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