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诗二首

清辉比秋月,游魂散朝霞。 首丘言犹在,易箦意何嗟! 平生丈夫志,寄死宫人斜。 曾参为原母,杜氏岂无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首丘: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读音为(shǒu qiū)
  • 易箦(zé):更换床席。春秋鲁曾参临终,以寝席过于华美,不合礼制,命子曾元扶起易箦。后因以作为人病重将死的典故。
  • 宫人斜:古代宫人的墓地。

翻译

那清朗的光辉堪比秋天的月亮,游荡的魂魄消散在早晨的霞光中。 想着狐死首丘的话语还在耳边,临终换席又何必叹息! 我平生有着大丈夫的志向,却只能寄死在宫人斜这地方。 曾子为了遵循礼制让儿子为自己更换床席,我难道就没有家吗?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以清辉秋月、游魂朝霞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首句用“清辉比秋月”形容某种光辉的美好,却又随即提到“游魂散朝霞”,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消逝。“首丘言犹在,易箦意何嗟”则运用了狐死首丘和曾子易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死的坦然。最后两句“平生丈夫志,寄死宫人斜。曾参为原母,杜氏岂无家”,抒发了诗人虽有远大抱负,却无奈命运不济,只能客死他乡的悲愤之情。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用典贴切,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