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命侄拉同社林六长至自秣陵赋此志喜

几年侨寓凤凰台,献赋依然被放回。 痴叔未廑明主问,同人喜共阿玄来。 棹移燕子矶头月,装带庾公岭上梅。 镇日柴门无剥啄,凭君一为破莓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秣陵(mò líng):今南京市的旧称。
  • 侨寓:指在外地居住。
  • 凤凰台:在南京市秦淮区。
  • 献赋:作赋献给皇帝,以显示才华,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
  • (jǐn):同“仅”,只。
  • 明主:圣明的君主,这里指皇帝。
  • 同人:志同道合的人。
  • 阿玄:这里指侄儿。
  • (zhào):船桨,这里指船。
  •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江边,长江三大名矶之一。
  • 庾公岭:在江西省大余县南,为通广东的要隘。
  • 剥啄: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
  • 莓苔:青苔。

翻译

多年来我侨居在凤凰台,参加科举考试后依旧被放回。呆傻的叔父没被圣明的君主问询,高兴的是能和侄子一同前来。船在燕子矶头的月光下移动,行囊中带着庾公岭上的梅花。整天柴门没有敲门声,依靠你到来为我破除那满地的青苔。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开头提及自己侨居凤凰台,献赋后被放回,略带一种无奈和失落。但随后,诗人的情绪因侄子的到来而有所转变,表现出对亲人相聚的喜悦。诗中描写了船行的情景以及携带的梅花,增添了一些诗意和美感。最后,通过描写柴门无人到访,突出了诗人的孤寂,而侄子的到来则打破了这种寂寞,也体现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感慨,又有对亲情的眷恋,将诗人的内心世界较为细腻地展现了出来。

韩日缵

明广东博罗人,字绪仲。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检讨。累迁至礼部尚书。时宦官用权,人皆畏其凶焰,独日缵坦然处之。后充经筵讲官,得熹宗称善。卒谥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