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詹:此处可能指古时的某种官职或代表某种职责,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进一步确定。
- 白下: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
- 识:结识,认识。
- 班生:指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此处可能借指有才能的人。
- 纡(yū):弯曲,绕弯,此处可理解为筹划、运用。
- 筹策:古代计算用具,这里指谋略、计策。
- 甲兵:盔甲和兵器,泛指武器装备,也指军队。
- 庙堂:指朝廷。
- 阃(kǔn):指统兵在外的将帅。
- 秦淮:即秦淮河,是南京的名胜之一。
- 依稀:仿佛,好像。
-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为将军时,屯兵于细柳,军纪森严。后用“细柳营”指军营。
翻译
两次在白下之地接受重任,一次结识了有才能的人。 向北望去,精心筹划策略,向东行进,整顿军队。 朝廷在外地设置将帅,江浙地区依靠您如同依靠坚固的长城。 夜晚的秦淮河畔,明月高悬,那景象仿佛是纪律严明的细柳营。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曾源泉的,对他的才能和职责进行了赞扬。诗的前两句通过“两承”“一识”,简述了曾源泉的经历和结识的人才。接下来的两句“北望纡筹策,东行洗甲兵”,表现了他的谋略和军事能力,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庙堂分外阃,吴越倚长城”则强调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江浙地区的守护作用,将他比作长城,体现了他的坚固和可靠。最后两句通过描绘秦淮河畔的月夜,联想到纪律严明的细柳营,进一步烘托出曾源泉的军事素养和严谨的治军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雄浑,表达了对曾源泉的敬仰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