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在犙和尚

南园飞雪与师逢,信宿难留树下踪。 千叶贝多香阁曙,一枝藤杖旧山冬。 定中花落归岩鸟,咒罢云生入钵龙。 昨梦远公沽酒社,空江残月度疏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犙(sān):用于人名,指文中的和尚。
  • 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
  • 贝多:梵语pattra的音译,意为树叶。多罗树叶经特殊处理后可用于书写经文,故也代指佛经。
  • :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指通过坐禅等方式使心专注一境,达到内心平静的状态。
  • 钵(bō):一种法器,形状像盆而较小,一般用陶瓷或金属制成。
  •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东林寺弘法,与僧俗结社念佛,这里借指和诗中的和尚相似的高僧。

翻译

在南园飞雪的时候与师父相逢,连住两夜后,难以留下他在树下的踪迹。 香阁中,千片多罗树叶般的佛经在曙光中闪耀,师父在旧山的冬天里拄着一根藤杖。 在禅定中,花落下归于岩间的鸟儿,念完咒语后,云朵生成进入钵中的龙。 昨天梦中仿佛见到高僧在沽酒的社中,空旷的江面上,残月下传来稀疏的钟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犙和尚相遇后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受。诗的首联交代了与和尚相逢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短暂相聚后和尚的离去,给人一种匆匆而又略带遗憾的感觉。颔联通过描写香阁中的佛经和和尚的藤杖,展现出佛教的氛围和和尚的修行生活。颈联则描述了和尚在禅定和念咒时的情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尾联以梦境结尾,梦中的高僧沽酒社和空江残月度疏钟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也反映出诗人对佛教境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将佛教元素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对世事的感悟。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刚生,号剑公,别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顺德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少与屈大均同学于岭南名儒陈邦彦。明亡后,始亨与大均同弃诸生,不复仕进,隐于草莽。国乱,寓于羊城,后返龙江。年五十出游于罗浮、西樵间。后入罗浮山为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缑馆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薛始亨诗,以何氏至乐楼丛书本《南枝堂稿》为底本,参校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蔡氏手抄本,叶恭绰校香山莫氏片玉书斋本(简称片玉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