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曹溪: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禅宗六祖慧能曾在此演法,后建有南华寺。(“曹”读音:cáo)
- 大鉴禅师:即六祖慧能,唐代高僧。
- 肉身: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幻身。这里指六祖慧能的肉身像。
- 法衣:指佛教徒穿的法服。
- 夜嘱岭南人:指六祖惠能在夜间将佛法嘱托给岭南的弟子。
- 一花五叶: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后衍成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派,称“五叶”。
- 明镜非台: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个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用此典故,表明六祖慧能的佛法境界。
- 幡影:旗帜等的影子。
- 禅刹:佛寺。(“刹”读音:chà)
- 锡声:僧人所持锡杖的声音。
翻译
在曹溪捧起水,仿佛认识到了六祖慧能的肉身像,他的法衣在夜间嘱托给了岭南的人。 禅宗的“一花五叶”最终结出了成果,就像明镜并非台座,不会沾染尘埃。 傍晚的佛寺中,幡影在风中摇曳,锡杖的声音在含着雨的氛围里,使得石泉如春天般充满生机。 我的游踪尚未能与这里的一切相契合,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唐代遗留的碑刻读起来仍然感觉很新鲜。
赏析
这首诗围绕曹溪的大鉴禅师塔展开,描绘了六祖慧能的佛法传承以及曹溪的禅意氛围。首联通过“掬水西来识肉身,法衣夜嘱岭南人”,讲述了六祖慧能的事迹,表现出他对岭南佛法传播的重要影响。颔联“一花五叶终成果,明镜非台不惹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禅宗的发展和六祖慧能的佛法境界。颈联“幡影度风禅刹夕,锡声含雨石泉春”,通过对禅刹傍晚景色和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禅意氛围。尾联“游踪未晤无文字,唐代遗碑读尚新”,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感触,虽未能完全领悟其中的深意,但唐代的遗碑仍让他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佛法的深远。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将曹溪的禅意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