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蛇篇

· 刘崧
蛇虺各有穴,合在岩谷陬。 明明庭宇间,岂尔之所游。 灵蟾无爪牙,草宿甚优游。 尔乃攫食之,吞噬不少休。 嗟尔毒螫性,吐燄若火抽。 潜乘夜色暝,巧伺人迹幽。 触草或尽死,杀人甚戈矛。 恻恻仁者心,嫉之若仇雠。 奋挺往击之,妖言焉得留。 首毙文锦裂,钩尾委不收。 观者愤稍抒,蟾脱金背浮。 呼童出弃此,转置湖水头。 犹恐毒流波,瘗之向崇丘。 念昔大禹治,驱蛇菹泽投。 叔敖患两首,阴德跻公侯。 圣哲忽已远,草木塞道周。 纷纷蛇蜮交,毒疠遍九州。 养虎方刲豚,食狼乃刳牛。 彼哉独何心,良善生怨尤。 我歌杀蛇篇,歌竟泪自流。 为此乃旷逵,古人谁与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虺(huǐ):一种毒蛇。
  • 陬(zōu):角落。
  • 灵蟾(chán):指蛤蟆。
  • 螫(shì):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动物。
  • 瘗(yì):埋葬。
  • 蜮(yù):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
  • 刲(kuī):宰杀。
  • 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

翻译

蛇类各自有它们的洞穴,都在山岩山谷的角落里。 明明在庭院房屋之间,怎么会是你们所能游荡的地方。 灵蟾没有爪牙,在草丛中宿息很是自在。 你们却去抓取吞食它,不停地吞噬。 唉,你们这些有毒的蛇类,吐出的火焰像火在燃烧般。 偷偷趁着夜色昏暗,巧妙地等候人们足迹稀少的时候。 只要碰到草木有的就会完全死去,杀人比戈矛还厉害。 仁慈的人心中悲痛,对你们就像对仇人一样痛恨。 奋勇地挺起身前去攻击它们,妖邪的话语怎能留存。 首先将蛇打死,它的花纹锦缎般的皮破裂,钩状的尾巴弯曲着不能收回。 观看的人愤怒稍有缓解,蛤蟆摆脱危险,金色的背部浮出。 呼唤僮仆把蛇拿出去丢弃,转而放置在湖水的尽头。 还是担心毒液流散到水中,把它埋葬在高丘之上。 想到昔日大禹治水,驱赶蛇类到多水草的沼泽中投放。 孙叔敖为了避免出现两个头的蛇带来灾祸,积下阴德而登上公侯之位。 圣明的哲人已经远去,草木堵塞了道路四周。 纷纷扰扰的蛇和蜮相互交错,毒疫遍布九州大地。 养虎的人正要宰杀小猪,喂狼的人就去剖杀牛。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思,让善良的人产生怨恨。 我歌唱这杀蛇的篇章,歌唱完后泪水自己流淌下来。 因为这样做才是开阔的道路,古代的人谁能与之相比呢。

赏析

这首诗以杀蛇为主题,通过对蛇的恶行和人们对蛇的痛恨与打击,表达了作者对恶势力的批判和对善良的坚守。诗中先描述了蛇的巢穴所在以及它们不应出现在庭宇之间,接着描绘了蛇的狠毒和凶险,如“嗟尔毒螫性,吐燄若火抽”“触草或尽死,杀人甚戈矛”,强调了蛇的危害性。然后叙述了人们对蛇的反击和战胜蛇后的情景,表现了人们的正义和勇气。诗中还提到了古代大禹治水驱蛇和孙叔敖积阴德的故事,以此来对比当下圣哲远去、恶势力横行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感慨。最后,作者通过歌唱杀蛇篇,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世间善恶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因为在现实中,这样的正义之举似乎变得越来越难得。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沉,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