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感事六首
猖披者谁子,昉自邪说兴。
香火崇幻教,肇彼有发僧。
其源始涓沥,弗遏终沸腾。
宜阳一倡乱,和者纷驾乘。
赭巾忽充道,杀戮相凭陵。
蔑法恃妖谶,江淮竟先登。
古来心腹地,广衍昔所称。
乃知为厉阶,不在凭丘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猖披:衣不系带,散乱不整貌。此处指狂妄放肆。读作(chāng pī)
- 昉:起始。读作(fǎng)
- 邪说:荒谬有害的言论。
- 香火:指供奉神佛或祖先时燃点的香和灯火,此处借指宗教活动。
- 幻教:虚幻的宗教,非正统宗教。
- 肇:引发,开始。
- 涓沥:细小的水流。
- 弗遏:不阻止。
- 沸腾:比喻情绪高涨,此处指事态发展严重。
- 宜阳:地名。
- 倡乱:带头作乱。
- 驾乘:指追随者。
- 赭巾:红色头巾,此处指叛乱者的标志。
- 凭陵:侵犯,欺侮。
翻译
狂妄放肆的人是谁呢,起始于邪说的兴起。 崇尚虚幻宗教的香火,是从那些剃发的僧人开始的。 它的源头开始只是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加以遏止最终会汹涌沸腾。 在宜阳一带首先发起叛乱,响应的人纷纷追随。 红色头巾的人突然充斥道路,进行杀戮互相侵犯。 蔑视法令依靠妖言谶语,在江淮地区竟然率先发难。 自古以来的中心腹地,广阔绵延是过去所称道的。 才知道造成祸端的阶梯,不在于凭借丘陵地势。
赏析
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动乱的根源和危害。诗人指出,动乱始于邪说的兴起和非正统宗教的蔓延,一开始或许只是微小的迹象,但如不加以制止,就会像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波涛一样,引发严重的后果。诗中通过对宜阳之乱的描述,展现了叛乱者的狂妄放肆和残暴行径,他们蔑视法令,依靠妖言谶语煽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最后,诗人感慨原本的中心腹地因其而遭受祸乱,强调了防微杜渐、遏制祸端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
刘崧的其他作品
- 《 吴司令友云于磨勘公廨隙地凿两池以种莲而植柳其上五月过之见柳阴荷花盛开既恨不能久留又叹不能数往因赋二绝奉寄 》 —— [ 明 ] 刘崧
- 《 奉寄周思忠其先丞相益国公于余六世从祖常德府君为同年进士凡志铭哀挽及倡和诗文槩见于周氏所藏遗书当时尝录以归遭乱逸去因再请于思忠必有以相慰答也思忠有弟思廉极相友爱余往来城中尝寓其书舍云 》 —— [ 明 ] 刘崧
- 《 同舒伯源自双溪口度桥登高山望幽谷诸峰赋八绝 》 —— [ 明 ] 刘崧
- 《 大赦后一日出京城闻崇庆王太守子启自和州屯所携其佳儿南归喜而有作 》 —— [ 明 ] 刘崧
- 《 戏题墨兰 》 —— [ 明 ] 刘崧
- 《 寓铁柱怡真堂柬左德昭 》 —— [ 明 ] 刘崧
- 《 送友人奉旨侍亲归山西 》 —— [ 明 ] 刘崧
- 《 秋日燕城杂赋五首 》 —— [ 明 ] 刘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