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牧为同年王君坊外舅翁题

牧牛四方亦无着,牧牛东原爱朝暾。 西北幽昧不可居,南方离火残牛群。 善牧牛者随牛意,牛不能言臆自申。 手攀扶叶折牛箠,蹊人之田即鞭之。 若然不蹊亦不鞭,此牛与我同无为。 丈人牧牛从养性,行往坐卧吾无疑。 驯致白牛露迥迥,勿令斗伤扶桑枝。 扶桑枝伤亦未恶,扶桑日出无光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朝暾(zhāo tūn):初升的太阳。
  • 离火:古代五行之一,代表南方。
  • 臆自申:内心自我表达。
  • 扶叶:指桑树的叶子。
  • 牛箠(niú chuí):牛鞭。
  • (xī):践踏。
  •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不强求。
  • 驯致:驯服达到。
  • 迥迥(jiǒng jiǒng):明亮,清晰。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太阳升起的地方。

翻译

放牧牛群四处游荡,无所定处,放牧在东原之上,喜爱那初升的太阳。 西北之地幽暗不明,不宜居住,南方属火,不利于牛群生存。 擅长放牧的人会顺应牛的意愿,牛虽不能言语,但内心的需求自然能表达。 手握桑叶,折成牛鞭,若牛践踏了他人的田地,便用鞭子抽打。 若牛不践踏,也不抽打,这样的牛与我一同顺应自然,无所作为。 丈人放牧牛群,以此修养性情,无论行走坐卧,我都无疑虑。 渐渐地,驯服的牛群变得明亮清晰,不要让它们斗伤了扶桑的枝条。 即使扶桑的枝条受伤也并非大恶,但若扶桑的日出失去了光辉,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牧牛的场景,表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诗中,“牧牛四方亦无着”展现了牧牛的自由与无拘无束,而“牧牛东原爱朝暾”则描绘了牧牛人对初升太阳的喜爱,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后文通过对比西北与南方的环境,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诗的结尾,以扶桑枝条的伤与不伤,隐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以及对自然破坏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