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石翁先生墓

瑟瑟秋风肃,霜高草木黄。 物情何所迫,嗷嗷雁南翔。 美人别云浦,相忆泪浪浪。 天地有尽期,炎飙变为凉。 贤哲皆有死,谁为金石刚。 念昔我夫子,乘云归帝乡。 迢迢十八载,望之云路长。 俯仰松下土,安得不为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yè):拜见。
  • 瑟瑟:形容风声。
  • :严肃,这里指秋风带来的寒意。
  • 物情:万物的情感,这里指自然界的景象。
  • 嗷嗷:形容雁叫声。
  • 美人:这里指思念的人。
  • 泪浪浪:形容泪水不断流下。
  • 炎飙:炎热的狂风。
  • 贤哲:贤明的人。
  • 金石刚:比喻坚不可摧。
  • 夫子:对老师的尊称。
  • 乘云归帝乡:比喻去世,升天。
  • 迢迢:遥远。
  • 云路:比喻通往天国的道路。
  • 俯仰:低头和抬头,形容时间短暂。

翻译

秋风瑟瑟,寒意逼人,霜降使得草木变黄。 万物感受到何种紧迫,雁群嗷嗷叫着南飞。 思念的人已离开云边的浦口,回忆中泪水如浪涌。 天地间的期限终有尽头,炎热的狂风转为凉爽。 贤明的人也都有一死,谁能像金石那样坚不可摧? 想起我的老师,已乘云归向天国。 十八年过去,遥望那通往天国的路依旧漫长。 低头抬头间,松树下的泥土,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已故老师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瑟瑟秋风”、“霜高草木黄”等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通过对雁群南飞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远方思念的深切。诗的最后,通过对“夫子”乘云归天的想象,表达了对老师永恒的敬仰和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