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狄梁公祠

■鸡鸣处一家危,问讯虬髯悔可追。 元嗣未应堪再辱,孤臣宁复避群嗤。 台衡得相方成国,神器非公定付谁。 欧史范碑明皦日,居人徒识令君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狄梁公:即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鸡鸣:此处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原文中缺失,无法确切解释。
  • 虬髯:指胡须蜷曲如虬龙的人,这里特指狄仁杰。
  • 元嗣:指继承人或后代。
  • 孤臣:指忠诚而孤立无援的臣子。
  • 台衡: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 神器:指国家的政权。
  • 欧史范碑:指欧阳修的《新唐书》和范祖禹的碑文,两者都是对狄仁杰的记载和赞颂。
  • 明皦日:比喻光明正大,如同明亮的太阳。
  • 令君祠:指狄仁杰的祠堂。

翻译

在鸡鸣之处,一家人的安危岌岌可危,询问虬髯的狄仁杰,后悔是否还能追回。 他的后代未必能够承受再次的屈辱,作为孤立无援的臣子,他又怎能逃避众人的嘲笑。 只有台衡级别的官员得到相位,国家方能稳固,若非狄公,国家的政权又能交给谁呢? 欧阳修的《新唐书》和范祖禹的碑文如同明亮的太阳,证明了狄仁杰的伟大,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只知道有一个令君的祠堂。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狄仁杰的怀念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忠诚与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诗中,“元嗣未应堪再辱,孤臣宁复避群嗤”表达了作者对后继者和忠诚臣子的期望与担忧。而“台衡得相方成国,神器非公定付谁”则强调了狄仁杰在国家政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最后,通过提及“欧史范碑”和“令君祠”,作者不仅赞颂了狄仁杰的历史功绩,也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仰。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狄仁杰的历史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