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广西大巡东逵陈侍御下车之初即致书来问盖公学出于蒋道林有渊源矣以此正己格物而风俗化矣小诗奉寄

下车谁问百年人,定过桃源一问津。 无侮老成存古训,扬清激浊道之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下车:指官员到任。
  • 百年人:指有德行的长者。
  • 桃源:比喻理想中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这里指陈侍御的治所。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探求途径或尝试。
  • 无侮:不轻视。
  • 老成:年高有德的人。
  • 古训: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或可以作为准绳的话。
  • 扬清激浊:比喻除恶扬善,整顿世风。
  • 道之神:指道的精髓或道的神奇作用。

翻译

谁会在刚到任时就去探访那些有德行的长者呢?陈侍御定会像寻找桃源一样,探求治理之道。他不会轻视年高有德的人,而是会遵循古代的教诲,通过除恶扬善来体现道的精髓,从而改善社会风气。这首小诗是寄给陈侍御的。

赏析

这首诗是湛若水对陈侍御的赞誉和期待。诗中,“下车谁问百年人”一句,既表达了对陈侍御尊重长者的赞赏,也暗示了他对治理之道的探求。“定过桃源一问津”则进一步以桃源为喻,形容陈侍御的治所如同理想中的乐土,而他本人则是探寻治理之道的先行者。后两句“无侮老成存古训,扬清激浊道之神”,则直接点明了陈侍御的治政理念,即尊重传统,遵循古训,通过除恶扬善来体现道的精髓,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陈侍御的深切期望和高度评价。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