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官舍后小圃种蔬大吟

先哲家为山,予独爱坦夷。 后园积土丘,铲高平其低。 我无治平术,仿井理蔬畦。 纵横称疏密,南北方东西。 以兹如我心,周正无斜攲。 抱瓮有代劳,桔皋遂忘机。 老夫自退食,随意行杖藜。 非徒见生意,亦且调燮之。 培灌自时若,雨旸不可期。 怀彼灌园翁,食力无忸怩。 利泽苟公溥,何必拔园葵。 岂无废地力,而况暴殄为。 理蔬不愧高,理蔬不愧卑。 不熟知时馑,举箸思氓疲。 天下尚多山,崎岖不可犁。 安得尽经理,井授无流离。 岂止无流离,乡井无寒饥。 饥寒不切身,礼义生天彝。 四方措兵刑,馨香格神祇。 始知农圃事,是为太平基。 泉叟癸巳冬,理蔬作此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坦夷(tǎn yí):平坦,比喻心境平和。
  • 铲高平其低:将高的地方铲平,使低的地方升高,意指调整和平衡。
  • 治平术:治理国家和平的方法。
  • 仿井理蔬畦:模仿井田制度来规划菜园。
  • 斜攲(xié qī):倾斜不正。
  • 抱瓮有代劳:指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瓮来灌溉,比喻朴素的生活方式。
  • 桔皋(jú gāo):古代的一种灌溉工具。
  • 退食:退休后在家中用餐。
  • 杖藜(zhàng lí):拄着藜杖,指行走。
  • 调燮(tiáo xiè):调和,调整。
  • 雨旸(yǔ yáng):雨和晴,指天气变化。
  • 忸怩(niǔ ní):羞愧,不好意思。
  • 暴殄(bào tiǎn):浪费,糟蹋。
  • 时馑(shí jǐn):时令的饥荒。
  • 氓疲(méng pí):百姓的疲惫。
  • 崎岖(qí qū):形容道路不平。
  • 井授(jǐng shòu):井田制度下的分配。
  • 流离: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 礼义生天彝(lǐ yì shēng tiān yí):礼义是天生的道德准则。
  • 措兵刑:指使用武力和刑罚。
  • 馨香格神祇(xīn xiāng gé shén qí):祭祀时香火的香气能够感动神灵。
  • 农圃事:农耕和园艺。

翻译

先哲家为山,我独爱平坦之地。后园中堆积土丘,我将高处铲平,低处填高。我没有治理国家的方法,只是模仿井田制度来规划菜园。纵横之间疏密有致,南北东西方向分明。以此来比喻我的心境,周正而不倾斜。使用瓮和桔皋来灌溉,忘却了繁琐的机巧。退休后在家中用餐,随意拄着藜杖行走。不仅是为了看到生机,也是为了调整和调和。灌溉和照料随季节而行,雨水和晴天不可预知。我怀念那些灌园的老人,他们自食其力,毫不羞愧。如果利益能够公平广泛,又何必拔除园中的葵菜。我并非不知道时令的饥荒,每次举箸都会思念百姓的疲惫。天下还有很多崎岖不平的地方,无法耕种。如何能够全部管理和规划,使得井田制度下的分配不再有流离失所。不仅没有流离失所,连乡井中也没有寒冷和饥饿。饥饿和寒冷不触及身体,礼义是天生的道德准则。四方使用武力和刑罚,祭祀时的香火能够感动神灵。始知农耕和园艺,是太平的基础。泉叟在癸巳年冬,理蔬作此诗。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作者在官舍后小圃种蔬的情景,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诗中,作者以种蔬为喻,反思了治国之道和个人修养,强调了农耕和园艺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和农事的观察,作者提出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见解,呼吁人们关注民生,追求和谐与平衡。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