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朝宗都宪问难之作

寓言娲石本诬天,名教先应罪七贤。 吴斧可当新月鉴,秦灰那复故宫传。 凤筒久慕轩皇奏,雁札曾因汉使传。 紫府列衔吾未敢,官曹无事即神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寓言:指寄托讽喻之意的文字。
  • 娲石:传说中女娲补天所用的石头。
  • 诬天:欺骗天意。
  • 名教:指儒家礼教。
  • 七贤:指竹林七贤,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
  • 吴斧:指吴国的斧头,这里比喻严厉的批评或指责。
  • :镜子,比喻借鉴或教训。
  • 秦灰: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废墟。
  • 故宫:指古代的皇宫。
  • 凤筒:指古代的乐器,比喻美好的音乐。
  • 轩皇:指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雁札:指书信,古代用雁传递书信。
  • 汉使:指汉朝的使者。
  • 紫府: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 列衔:指位列官职。
  • 官曹:指官府。

翻译

寓言中的娲石原本是欺骗天意的,儒家礼教首先应该责备那七位贤人。 吴国的斧头可以作为新月的镜子,秦朝的灰烬哪里还能传递出古代皇宫的传说。 我久慕黄帝的美妙音乐,曾通过汉朝的使者传递书信。 我不敢自称位列仙班,只要官府无事,便如同神仙一般自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寓言、历史和神话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与理想的思考。诗中“寓言娲石本诬天”一句,既批判了那些虚妄的传说,又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而“名教先应罪七贤”则进一步以儒家礼教的标准来审视历史人物,表达了对道德规范的坚持。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吴斧与秦灰,轩皇奏与汉使传,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最后,作者以“官曹无事即神仙”作结,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