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讲春秋召陵有感再用前韵

斜日难回曙影曈,王心消歇霸心隆。 屈人包匦菁茅问,照眼牲盘歃血红。 万世纲常尊孔子,一时民物赖桓公。 东都不是无元宰,谁为天王达四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斜日:夕阳。
  • 曙影曈:黎明的阳光。
  • 王心:指君王的仁心。
  • 霸心:指霸主的野心。
  • 屈人:使人屈服。
  • 包匦菁茅: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此处指祭祀的庄严。
  • 牲盘:盛放祭品的盘子。
  • 歃血:古代盟誓时,双方用刀割破皮肤,滴血于酒中,然后共饮,表示忠诚。
  • 纲常: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 民物:人民和万物。
  •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以霸业著称。
  • 元宰:指重要的辅佐大臣。
  • 达四聪:指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明智治理。

翻译

夕阳难以挽回黎明的阳光,君王的仁心消退,霸主的野心兴起。 使人屈服的祭祀庄严,祭品盘中的血色盟誓显得格外醒目。 万世的伦理道德规范尊崇孔子,一时的民生物资依赖于桓公。 东都并非没有重要的辅佐大臣,但谁能真正为君王广纳四方之智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感慨。诗中“斜日难回曙影曈”一句,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隐喻了王道的衰落和霸道的兴起。后文通过对孔子和桓公的对比,强调了道德规范与实际政治的依赖关系。结尾的疑问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决策者能否真正明智治理的担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