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松风海月方丈,为普慈寺林清远赋

· 张昱
普慈寺主会当年,画雀双鸣赴法筵。 风过忽闻松上雨,月行不离海中天。 三生身性何曾改,一念声闻总是缘。 先辈往还成故事,玉围曾解寺门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画雀双鸣:指画中的雀鸟似乎在鸣叫,形容画技高超。
  • 法筵:佛教中指讲经说法的场所。
  • 三生:佛教用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生命。
  • 身性:指人的本性和命运。
  • 一念声闻:佛教用语,指一瞬间的觉悟或听闻佛法。
  • 先辈往还:指前人之间的交往。
  • 玉围:可能指某种珍贵的围栏或装饰。

翻译

当年普慈寺的主持举办法会,画中的雀鸟似乎在鸣叫,双双飞向讲经的场所。风过之后,忽然听到松树上的雨声,月亮行走,似乎从未离开过海中的天空。人的本性和命运何曾改变,一瞬间的觉悟或听闻佛法,总是缘分的体现。前人之间的交往已成为往事,珍贵的围栏曾解放在寺门前。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普慈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慨。诗中“画雀双鸣赴法筵”以画雀的生动形象,展现了法会的盛况;“风过忽闻松上雨,月行不离海中天”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寓意着生命的恒常与不变。后两句“三生身性何曾改,一念声闻总是缘”更是深刻阐述了佛教中的轮回与因果观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