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吟诵起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注释
集:指文集。
芳林:长满花草的树林。
陈叶:枯叶。
闻琴泪尽:听到琴声而流尽眼泪
赏析
诗题中“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根据诗题可知:白居易感伤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看到诗后,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颈联乃千古名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后,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 见示:给我看。
- 伤:哀悼,为……悲伤。
- 微之:元稹的字。
- 敦诗:崔群的字。
- 晦叔:崔玄亮的字。
- 深分:深厚的情分。
- 双绝句:白居易写了两首悼念友人的绝句给刘禹锡看。
- 奏短歌:创作这首短诗。“奏”有创作、抒发之意。
- 空惊:徒然惊讶。
- 集中:诗集中。
- 芳林:长满花草树木的树林 。
- 陈叶:旧叶。
- 闻琴泪尽:三国时,吕安与嵇康交情很深。嵇康被杀后,吕安一次经过嵇康旧居,听到邻人弹琴,不禁思念起嵇康,悲伤得落下泪来。这里用此典故表示对友人离世的悲痛。
翻译
吟诵着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让我满心伤感而写下这首短歌。 人活世上只是徒然惊讶老朋友越来越少,翻阅诗集中只觉得祭文篇目繁多。 树林里新生的树叶催促着旧叶凋零,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为后面的波浪让路。 从古到今人们都同样抱憾于友人的离世,即便像闻琴而泪尽那样悲痛又能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酬答白居易而作。开篇即表明读了白居易哀悼友人的诗后,自己内心伤感不已,从而作诗寄情。颔联“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通过“空惊”“惟觉”等词,真切地表达出对老友逝去的沉痛和无奈,以人事变化之感,凸显出时光匆匆与生命的无常。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千古名句,以自然景象“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为喻,形象地表现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方面,它揭示了生命的交替和世间万物的运转不息;另一方面,也在慰藉友人,不要过度沉溺于悲伤,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情怀。尾联“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诗人将个人的伤痛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指出友人离世的遗憾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即便伤痛到像典故中那样泪尽也无济于事,既道出了悲痛之情的深沉,又有一种超脱哀伤的旷达态度 ,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去世的沉痛哀悼,又有对人生规律的思考,情感真挚且富有理趣。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