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三

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和十三:指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即公元818年。
  • 岁仗:指每年例行的军事检阅。
  • 轸皇情:轸,忧虑;皇情,皇帝的心情。
  • 淮西寇:指当时在淮西地区作乱的叛军。
  • 不分:不分辨,不区分。
  • 气从歌里发:指通过唱歌来发泄情绪。
  • 无明:佛教术语,指无智慧,即烦恼。
  • 愚计:愚蠢的计划或想法。
  • 飞短檄:指迅速传递的紧急文书。
  • 请长缨:请求出征,缨指缨带,古代出征时佩戴的标志。
  • 妄动:轻率行动。

翻译

听说停止了每年的军事检阅,皇帝的心情因此而忧虑,这应该是因为淮西的叛乱尚未平息。 不分辨歌声中蕴含的情绪,无明的烦恼在酒中滋生。 突然间有了愚蠢的想法,想要迅速传递紧急文书,狂热的心便想要请求出征。 一直以来,轻率的行动总是这样,自嘲地笑自己,何曾有过事情成功。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闻停岁仗轸皇情”一句,既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透露出对皇帝忧虑的同情。后文通过对个人情绪的描写,如“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最后两句“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则带有自嘲和反思的意味,体现了诗人对个人行为和命运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深沉与韵味。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