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巴徼(jiǎo):指巴蜀地区,即今四川一带。
- 炎毒:酷热和毒气。
- 咂肤:蚊虫叮咬皮肤。
- 薨薨(hōng):形容蚊虫飞舞的声音。
- 中人:伤害人。
- 肤受谮(zèn):皮肤受到诽谤或伤害。
- 疮痏(wěi):疮疤。
- 么虫:微小的虫子,这里指蚊虫。
- 潜喻:隐含的比喻。
- 儆(jǐng):警示。
翻译
在巴蜀地区,酷热和毒气早早来临,二月间蚊虫便开始滋生。它们叮咬皮肤,挥之不去,绕耳飞舞,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些生物虽小,起初对人的伤害微不足道。但如果皮肤长期受到它们的侵扰,最终会形成疮疤。一旦疮疤形成,便无可奈何,只能预防其发生。这些微小的虫子虽不值一提,但它们的侵扰却隐含着警示人心的意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巴蜀地区早春蚊虫的滋扰,隐喻了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白居易巧妙地以蚊虫叮咬为喻,提醒人们要警惕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以免它们积累成难以解决的大麻烦。诗中“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一句,深刻揭示了忽视小问题可能导致的恶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