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感秋二首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7年至820年。
- 长庆:唐穆宗年号,公元821年至824年。
- 谴黜:贬谪,被贬官。
- 穷通:命运的困顿与显达。
- 荣悴:荣耀与衰败。
- 委运:顺从命运。
- 庐山远:指隐居庐山的远志。
- 湘江屈:指屈原,因其投湘江而死,故称。
- 竹枝:一种民间歌曲,此处指听竹枝词时的感受。
- 滟堆:滟滪堆,长江三峡中的一块巨石,此处指看到滟滪堆被水淹没的景象。
- 巴郡:古代地名,今重庆市一带。
- 纶闱:指朝廷。
- 朱绂:红色的官服,代指高官。
- 销沈:消沉。
- 旧容质:旧时的容貌和气质。
翻译
在元和二年的秋天,我三十七岁。到了长庆二年的秋天,我已经五十一岁了。这中间的十四年里,我有六年是被贬谪在外的。我的命运是困顿还是显达,荣耀还是衰败,我都顺从命运,随遇而安。我曾效仿那些隐居庐山的远志,也重吊湘江中屈原的悲剧。夜晚听竹枝词时感到忧愁,秋天看到滟滪堆被水淹没。我曾辞去巴郡的官印,又拿起朝廷的笔。晚年遇到的事情不值一提,白发下映着红色的官服。过去的意气已经消沉,旧时的容貌和气质也已改变。只有曲江的秋天,风烟依旧如往日一般。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感慨。诗中,他通过对比自己三十七岁和五十一岁两个时间点的境遇,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白居易在诗中展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贬谪还是显达,他都选择顺从命运,随遇而安。诗的最后,他特别提到曲江的秋天,风烟依旧,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