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

自从兵入宣和殿,晋人真迹世罕见。 二王之外尤无闻,胡乃此帖传王珣。 四十二字斗奇绝,字字精芒射天阙。 萧疏逸宕转姿态,牝牡骊黄半明灭。 当年宣武称黑头,谁其大笔东亭侯。 至今江左仅兹帖,如椽恍忽存风流。 铮铮伯远隶书谱,妙迹宣和旷今古。 右军大令俱尘埃,灵光一柱犹蒿莱。 九百馀年秘云笈,暗中神鬼互呵斥。 何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长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宣和殿:宋徽宗赵佶的藏书楼,后被金兵所毁。
  • 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
  • 王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
  • 牝牡骊黄:比喻事物的表里不一,难以辨别。
  • 宣武:指王珣,因其曾任宣武将军。
  • 东亭侯:王珣的封号。
  • 大令:指王献之,因其曾任大令。
  • 云笈:指珍贵的书籍或文献。
  • 宝玉大弓:指珍贵的文物。

翻译

自从金兵入侵宣和殿,晋朝人的真迹在世上变得极为罕见。除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之外,几乎无人提及,为何这幅王珣的书法作品能够流传下来。这四十二个字极其奇妙绝伦,每个字都像是精光直射天际。笔法萧疏而逸宕,形态多变,真假难辨。当年王珣被称为“黑头”,他的大笔如同东亭侯一般。至今江左仅存此帖,仿佛大笔依然保留着风流。王珣的隶书谱堪称妙迹,宣和时期至今旷古未有。右军王羲之和大令王献之的作品都已化为尘埃,唯有这灵光一柱如同蒿莱般存留。九百多年来,这珍贵的文献一直被秘密保存,暗中似有神鬼在守护。更不用说那些宝玉和大弓,茅斋中的白日仿佛飞舞着长虹。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王珣的书法作品《伯远帖》,通过对比晋代其他书法家的作品,突出了《伯远帖》的珍贵和独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字字精芒射天阙”、“如椽恍忽存风流”,形象地描绘了书法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同时,通过提及宣和殿的遭遇和文物的流失,表达了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切关注和感慨。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胡应麟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4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