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同谢山人茂秦章行人景南李比部于鳞饯李伯承明府分韵得花字
长安三月芳意赊,习习柔风黄鸟斜。
春社虎溪能远送,暮云凫舄未堪遮。
城闉倦借支公马,江路吟逢潘令花。
去住即看同幻迹,向来离合不须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赊(shē):远,长久。
- 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
- 黄鸟:黄莺。
- 春社: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 虎溪:地名,此处可能指送别的地点。
- 凫舄(fú xì):指仙履,比喻仙人。
- 未堪遮:不能遮掩,指离别之情难以掩饰。
- 城闉(yīn):城门。
- 支公马:指借来的马。支公,古代对僧人的尊称,此处可能指借马的人。
- 潘令花:潘令,指潘岳,晋代文学家,因其《秋兴赋》中有“潘令花”之句,后以“潘令花”泛指美丽的花朵。
- 去住:离去与停留。
- 幻迹:虚幻的痕迹,指人生无常,一切皆空。
- 离合:离别与相聚。
翻译
长安城三月的春意绵长,柔和的风轻轻吹过,黄莺斜飞。 春社之日,我们在虎溪远送,暮色中的云彩和仙履未能遮掩离别的情感。 在城门处疲倦地借了支公的马,江路上的吟咏恰逢潘令般的花朵。 无论是离去还是停留,都如同虚幻的痕迹,以往的离别与相聚,不须叹息。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日长安的送别场景,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了离别之情。诗中“长安三月芳意赊”一句,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后文通过对“春社”、“虎溪”、“凫舄”等具体场景的描写,加深了离别的情感色彩。最后两句“去住即看同幻迹,向来离合不须嗟”,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合的豁达态度,认为一切都是虚幻,不必过于感伤。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