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椽曹李至刚从帖木公守耽罗一年诏回京师遇风抵曹泾明年夏复蹈海北上诗以送之

· 贝琼
白洋十月行人苦,北风簸浪鱼龙舞。 黑洋六月南风回,海客椎牛赛彭祖。 使者迢迢入帝畿,连艘夜发迅如飞。 六鳌尚戴三山起,一鹤初从万里归。 张仪虽困犹存舌,置酒都门歌激烈。 丈夫得官贵少年,腐儒穷经空白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枢密院椽曹:枢密院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一个机构,负责军事事务。椽曹是枢密院下属的一个部门。
  • 李至刚:人名,枢密院椽曹的官员。
  • 帖木公: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军事将领。
  • 耽罗:地名,今韩国济州岛。
  • 诏回:皇帝的命令召回。
  • 京师:首都,指北京。
  • 曹泾: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海客:航海的人。
  •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
  • 帝畿:皇帝的都城。
  • 六鳌:传说中的巨龟,负责支撑天地。
  •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
  • 张仪: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
  • 腐儒:指迂腐的读书人。

翻译

十月里,白洋河上的行人忍受着北风的苦寒,波浪在风中翻滚,仿佛鱼龙在舞动。六月黑洋上,南风回旋,航海的人们宰杀牛只,庆祝如同祭祀长寿的彭祖。

使者李至刚从遥远的地方回到帝都,连夜出发,船只如飞一般迅速。传说中的六鳌依然支撑着三座仙山,而一只鹤刚刚从万里之外归来。

尽管张仪曾被困,但他依然保留着辩论的舌头。在都门设宴,酒中歌声激昂。大丈夫得到官职,贵在年轻;而迂腐的读书人,穷尽一生研究经书,却只能白发苍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至刚从耽罗守卫归来,途中遭遇风浪的艰辛,以及他回到京师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比十月北风与六月南风的景象,突出了航海的艰险与归途的喜悦。同时,通过张仪的典故和对比大丈夫与腐儒的人生,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轻有为的赞赏和对迂腐学究的讽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时代英雄的赞美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